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2年第八期 | 小学数学的探索性学习例谈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谢敏茜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57次 |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小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正是要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先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因此,小学数学探索性学习已成为当今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策略。教师如何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情导思——发现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索者和建构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材料;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索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垂线”的知识前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熊猫家星期天要从外面给厨房装自来水管,熊妈妈的三只小熊宝宝想给妈妈帮忙,熊妈妈就给宝宝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根管子怎样装才最合算?
第一只小熊想也没想就说这样装 (见左图)
第二只小熊发表意见说这样装: (见右图)。
而第三只小熊认真想了想说这样装才最合算(见左图)那么究竟谁的想法是正确的?学生在这样富有童趣、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能够积极产生动机、主动探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情境,如:童话故事情境,引人入胜,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思索;图像情境,优美的图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音乐情境,轻柔、舒缓的音乐可以消除学生暂时的疲劳,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还有儿歌情境、游戏情境,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中,学生才会乐于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二、参与实践——揭示规律
有人说: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地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喜欢操作性、参与性强,能更多体现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们从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练习中、动口讨论中,从探索、质疑、归纳、反思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所得到的收获,远远超过学会这些知识本身。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动起来,课前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辆简单易行的玩具汽车,把它运用到课堂中,同桌之间进行模拟练习汽车的“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真正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并让学生再次进行“1分钟靠近多少”的活动,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 相遇时间=路程,从而自己发现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较多,只是当好“导演”,学生则竭其所能当好“主演”。教学中教师除了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以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考察、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优势互补
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播知识,而是为学生认识的发展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学的习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领悟能力和变通能力,课堂上同学们既独立思考、又互帮互学,通过讨论、交流、反思等思维方面的探索,养成既合作又竟争的团队精神。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整理和复习》中对例6的教学: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共栽了120棵 ,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我采取了这样的教法:让学生小组合作,先各自独立探索这题有哪些解法?然后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
(一)用整数知识解。设柏树栽了X棵,列方程:4X+ X=120 ,也可列算式:120÷(1+4)=24(棵),(二)用分数知识解。设松树栽了X棵,列方程
X+ X=120 。(三)按比例分配解。1+4=5, 120× = 24 (棵),120× =96(棵)。(四)用比例知识解。设松树栽了X棵,1+4=5, = ,也可设柏树栽了X棵 , = 。整个交流的过程,学生之间互教、互学、互惠,注重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充分结合,把由一个教育指导的大课堂变成多个能者为师的小课堂。 当然,要形成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要严密组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才能。
四、自由创异——发展个性
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有的方法在教师看来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而不应该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可谓是精彩纷呈,例如有这样一题:果园里的桃树比杏树多4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 ,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有同学这样解答:设桃树有X棵,列方程:X - X =40,求出桃树是200棵,杏树是160棵;也有同学这样解答:设杏树有4X棵,桃树就有5X棵,5X 4X=40,X=40,所以桃树有:40 5=200(棵),杏树有:40 4=160(棵);更有同学的解法非常地巧妙: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 ,那么桃树比杏树少1份就是少40棵,桃树有40 5=200(棵),杏树有:40 4=160(棵)。可见,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倡学生自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释放。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做个会学习的人,让他们终身受益。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