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信息期刊
  本栏搜索

时  间: 
选  项: 
关键字:

  

  最新推荐

2001年第八期

谈自然课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温红英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5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代替学生思考,靠提示性提问,让学生说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或结论,学生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教材传授浅显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并不显得那么重要,而是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借助知识的载体作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探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力”这一单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认识弹力、摩擦力和反冲现象,在课上不注重知识的获取,而是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能力,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或课本提出某个问题,再由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容易扼杀学生的探究、创新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问题或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其标新立异,放手突破老师和课本的框框,提出发现创造性的问题。如在教学《水变成水蒸气》一课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如何把水更快地变成水蒸气的方法,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不但提出了用火烧、用电风扇吹、放在太阳底下晒、放在通风的地方……很多办法,而且还将自己想出的办法归类总结。
  “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已见。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装的智慧。如在教学《植物怎样“喝水”》一课量,让学生讨论“树木比较多的地方,空气为什么比较湿润?”学生1认为树叶挡住了太阳光,土壤中的水蒸发使周围的空气比较湿润了;学生2认为植物体内有水,植物体内的水也会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树林周围;学生3认为两者都有。对这这样的回答,教师并不表态,而问“他讲的有道理吗?你还有没有其他观点?”等等,让学生大胆质疑,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同时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思”和“疑”的训练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要让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并发展独立观察事物、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闭


Copyright ©2003—2004赵小在线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常熟市赵市中心小学版权所有  制作维护:杨震
电话联系:0512-5238114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