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1年第八期 |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社会教学中的尝试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邵晓锋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47次 |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构建”是我校承担的市级实验课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小学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最终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学科的立足点是“社会性”,重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何能让小学社会课教学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结合自身实践和思考,本文拟就“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理性分析、 模式构建 ”两方面作一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理性分析
1、研究性学习方法构建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方法构建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它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因此,传统的程序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与之不尽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灵活、开放同时也更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穿插结合,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3、研究性学习既需突出学生的“主体”,更须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不但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要积极鼓励创见,要播种勇敢的种子,给学生以足够的求知创新的勇气,让他们毫无顾虑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什么想法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敢于去做,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但假如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
二、构建社会教学模式
根据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我们可以把社会课的教学模式特定为“信息加工”,这就是从社会生活和社会教材中获取信息,在教学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对社会的正确且有条理的认识,再把这种认识,即经过加工处理的社会信息运用于社会实践。下面就社会课几种教学的常用模式作一探讨。
1、竞赛型模式
社会教学中,用竞争意识组织教学,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学生在竞争中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意气风发,你追我赶,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
如在教学第二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时,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特色、神话传说等。课堂上让学生每小组选拔四位同学,组成一组,其余的同学作啦啦队,为本组同学加油鼓劲。竞赛分成必答题、抢答题等形式,最后累计总分分胜负。此时的教室里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表演型模式
社会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们编成节目搬进课堂,也可组织即兴表演。表演是学生喜闻东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其趣味性,让学生装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既掌握了社会常识,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如在教学第五册《内蒙古草原》时,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这一课的内容,并查找一下课外资料,每一小小组准备一个的关的节目。课堂上同学们表演了诗歌朗诵《敕勒歌》,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嘹亮的歌声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苍茫辽阔、气象雄浑的内蒙古大草原。各小组还表演了维吾尔族舞蹈、相声《阿凡提的故事》、蒙古族的“好汉三艺”——赛马、射箭、摔跤。不知不觉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的表演中,相互模仿着。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记忆深刻,效果较好。
3、辩论型模式
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收集一些时事方面的社会信息,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分正方、反方进行辩论。如美国的“911”事件、“克隆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先让学生谈谈看法,就自己的观点出发组成正方或反方,再鼓励学生去搜集有关的资料,进行辩论的准备。课堂上学生观点鲜明,立论正确;发言热烈,群情激昂。倒蛮有点辩论赛的味道。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思维、说话等方面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4、参观、调查、访问型模式
社会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在教学中我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实际,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调查、访问,还写出了调查报告,把课堂融进社会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教学第六册《保卫人类的家园——地球》后,我给学生一个题目:去调查一下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你的见解,可以运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可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本地最突出的是布厂大量排污,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学生自发组成小组,进行了调查,有的学生利用关系,直接进入工厂,对污水怎样处理进行实地查看;有的学生实地采样,把污水和饮用水进行比较,有的还通过把污水养小鱼小虾和没污染的水养小鱼小虾进行对比;有的学生通过采访老人的形式,把以前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进行对比……。在课上交流讨论时,各小组采用展示样品、图片、播放采访录音等形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罚款、撤领导的职、提高领导的环抱意识,加强污水处理……由于经过精心的调查和准备,一个个开口就是我认为……我的结论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我适时让学生写成调查报告,并把调查报告送到布厂。这份调查报告引起了布厂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布厂投资数十万的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动工。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考试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表现出很好的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一些平常听课粗枝大叶的学生,查阅资料做起实验来却心细如发;更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豁然开窍,实现了各科知识学习的飞跃。我们的学生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所要教的学生,不只是要记住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做人和生存。研究性学习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了解生活和科学,关注社会生活,走向社会生活。
在社会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产生稳定的研究心向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再创能力,将学生从“知识仓库”的保管者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知识的挑战者和主宰者。教师理应进一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落实于社会教学,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