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1年第八期 | 让枯燥的数字动起来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高慧红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7次 | 人类已迈入了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使得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纷纷把教育改革的重点聚焦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以适应未来社会瞬息万变的挑战。做为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 学生的创造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让枯燥的数字动起来。
传统的继承性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种学习方式对知识经济时代而言,很显然是落后的。让枯燥的数字动起来,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应从着几方面人手:
1.创设情景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人手,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写一个不完整的乘法算式,然后探讨出乘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事实说明,学生学习自己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熟悉的内容,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2.数学问题生活化
当前教育界都在探讨“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育也存在着价值、效率问题。“数学问题生活化”教改发展的新方向。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字。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重视操作。
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性,要使小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兴趣,就应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通过操作,在动中学,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发展兴趣,激发求知欲。
4.巧于设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我在教学“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学生自己已推导出各部分间的关系,他们正体验着成功时,我忽然出了一道有余数的除法,求被除数。学生初感“疑无路”,思考片刻便“柳暗花明”。
5.体验成功
教师的成功不一定是学生的成功,而学生的成功一定是教师的成功。要使学生享受成功,必须充分发扬教学的主体,给他们以激励,以方法、以胆量、以热情,使他们获得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因此而分享快乐。
上述几方面是和谐地统一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身为数学教师,做到让枯燥的数字动起来,那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前景!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