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1年第八期 |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创造个性 |
| 来源:赵市中心小学 蒋菊英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35次 |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 要课题。创设某种情境,造成一种悬念、一种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参与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思考、想象和联想。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直观的,对于新奇、直观的事物比对常见、抽象的事物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所以,如能创设合适的情境,便很容易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活 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 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 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 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 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 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 、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 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若能抓 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说“我趴在他附近”“火苗子呼呼地蔓延”为什么又没烧到“我”呢?又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为什么他身上的手榴弹没有爆炸?再如一学生提出前文说“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敌人发觉”后文又说“我扭转头一看……”这里前后矛盾。文中说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 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 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 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如教《伟大的友谊》一文时,学生提出,居然《资本论》最后两卷是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而且花了十年光景,为什么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辩论,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通过辩论学生对他们友谊的伟大有了更深的理解,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 ,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 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 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 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 各抒己见交流学习
教学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 开阔,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学完《小珊迪》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的说,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心令人感动;有的说文中的“我”也很善良……再如《争吵》一课的教学中请同学们评析“我”和安利柯的对错。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由发散而集中,学生的创造个性在这样的情景中得以展示。
2 突破难点动手合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 ,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 。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 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 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 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 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
1 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 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 维。如听一位教师教《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 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 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 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 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2 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 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于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 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 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灯光与妈妈》、《吃药与 批评》……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 ,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