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1年第六期 | “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
| 来源:教育期刊 不明 发表时间:2004-01-29 录入:admin 点击:28次 | 如何能让“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生根发芽,使语文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创新能力发展的摇篮呢?结合自身实践和思考,本文拟就“观念澄清、模式构建、氛围创设”三方面作一探讨。
一、登清“研究”的观念
1、“研”不在高,有“神”则灵。研究,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能,任何人特别是学习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区别仅在于:科学家的发现是知识的原创或类发现,而学习者的发现是知识的再创或个体发现。一切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我们强调“研究性”,并非强调让学生参与高深的研究,旨在提倡学生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检验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养成时时有发现、处处有探究的认知习惯。
2、“研”非形式,重在实效。“小组合作”已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但在一些学校只是一种“目的不明确、训练无实效、学生无所得”的时尚摆设而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小组合作。为了确保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训练的意义,选取合适课题,改进合作方式,精选研究材料,然后指导学生确立研究目标,制订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其次要消除发言中心与边缘的隔阂,确保全体成员的智能提高,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和参与度,使“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研”不在果,重在过程。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于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不仅重视认知的获得,更重视获取认知的过程,采取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侧重于过程的评价。它并不注重研究论文的质量、实验的结果,而在于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处理信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4、“研”不舍本,仍旧姓“语”,语文课必然姓“语”语言文字训练,仍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研究性学习不能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线而淡化语文课的本质特征,仍须致力于思维、表达、收集处理信息、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的创设不能局限于事理的辨析和验证,更须强调语言文字的感悟、迁移和运用。
5、“研”不离实,打稳基础。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具备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预测一下学生实际拥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与将要达到的训练目标之间的距离,然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予辅助,夯实基础,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6、“研”在主体,更需师导。“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但假如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益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组织合作探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
二、建构“研究”的模式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安排,笔者尝试将“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分为“板块研读、单元研究、主题研究、学科综合研究”四种基本模式,一般采用个体、小组、班级研究相结合,以“小组合作”为主的组织形式,灵活选择问题讨论、资料查阅、社会调查、现场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开展研究。
(一)板块研读模式。
板块研读模式,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性的阅读。
1.基本程序:提出问题、构成板块一确定课题、自习整理一小组讨论、交流评议一解决问题、主动建构。
2.操作特征:(1)按需导研,驭繁就简。“研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思所疑,根据学生求知的需要和研究的兴趣,重组研究的板块;板块设计应高度集中,突出重难点,把学习的知识置于大跨度、大容量的问题意境中,使学生的探究性更加充分自主。如《詹天佑》一课可将“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位杰出爱国的工程师”这一中心融人“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线路”三个板块中,让学生全面探究。 (2)以读带研,主动建构。“研读”,首先要以学生朗读感悟为基础,然后再通过创设带有一定探究趣味,能引起认知冲突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体味,并创造性地建构自己对问题的判断和信念。如:《落花生》一课,可通过开展“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花生还是苹果”的辩论研讨活动,来帮助学生正确建构“做人”的信念;学习《穷人》一课可针对桑娜在等丈夫归来前的“七个省略号”和“拉开帐子……”进行富有创意的“补白”,让学生凭自己的情感、经验和想象,积极参与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二)单元研究模式
单元研究模式,即教师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或几篇同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研究其共性,辨别其异处,并加以验证、归纳的学习方法,亦可拓展阅读,对相互关联的史实、人物或写作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1、基本程序: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收集信息——比较归纳
2、操作特征:(1)注重课文内容和事物之间的关联;(2)强调概括性和综合性。如:学习《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等一组描写春景的古诗后,结合其他主题相似的诗词,研究作者描写手法、情感抒发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特点,研究不同的时代背景、人物个性以及诗文写作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补充阅读,查找信息,对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黄盖等三国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研究和归纳。
(三)主题研究模式
主题研究模式,即根据教材的中心内容,结合社会现象和生活实践中的某些事实,确定课题,展开研究,从而揭示社会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1、基本程序:提出问题、确定主题一制订方案。分配任务一搜集信息、分析讨论一归纳总结、形成报告。
2、操作特征:(1)围绕课文中心,确立研究主题;(2)强调社会实践性、独立操作性和创造性。
如:学习《蛇与庄稼》一课,可组织学生以“事物间的复杂联系”为主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并写成论文交流。学习《黄河象》一课,可组织学生以“科学推理”为主题,通过查阅古今中外科学家的事迹和奋斗史,分析概括“进行科学推理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才能”,交流并写成小论文。
(四)学科综合研究模式。
操作特征:学科发散性、综合性和立体性是学科综合研究模式的主要特征,它需要语文和其他学科协同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共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人格水平,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搜集《环境调《社会》课程中的相关信息,协同自然、社会课的教学,开展“我眼中的地球”综合研究活动;学习《有这样一个村庄》一课,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域(位处长江沿岸)的特点,与环境、自然、思品、班队活动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现场考察、水质检测实验、采访调查、资料查找等形式开展“寻踏长江三鲜的足迹”体验探究活动,并写成综合实践课题报告;学习《我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可配合“计算机教学”,通过上网查询,对电脑的用途等开展研究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很多,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上述模式只是提供了一种参考。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应凸现学生主体,激发创造潜能,使学生通过“做”来自行获得知识,通过个体、集体研究来积极重组、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推进语文的素质教育。
三、创设“研究”的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成长的基础。民主和谐的氛围、积极进取的情感、教师群体研究的示范等等,都是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外因。在语文课堂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应注意创设这样的情境:
1.赏识激励,信任理解,赏识,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一般为非凡。每个教师都应承认“学生每一次无错误的理解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创造和丰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臼由创造,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努力营造师生“我——你”平等交往的氛围,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锻炼研究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2.师生同步,榜样示范。课堂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有机的“生态系统”。教师的教育科研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后援。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体验的发展活动。教师首先应超越自我,加强学习,系统思考,潜心研究,积极加入教育教学科研行列,主动参予学生研讨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的榜样示范,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在语文课堂引入“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产生稳定的研究心向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再创能力,将学生从“知识仓库”的保管者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知识的挑战者和主宰者。教师理应进一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落实于语文课堂,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