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搜索 |
|
最新推荐 |
|
| |
 |
| 2001年第四期 | "求甚解":种下龙种,收获了跳蚤--给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把脉" |
| 来源:无锡一中实验分校 梁国祥 发表时间:2004-01-19 录入:admin 点击:25次 | 笔者认为,"求甚解"是近二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语语言教学最基本的特征。首先,语文教辅用书,特别是被不少教师视为教学拐棍的"教参",为教师"求甚解"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物质的支持。仅以我省"洪氏参考"而言,其对课文的,可算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而又不厌其详。其次,升学考试这一指挥棒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力求甚解"提供了导向和范例,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其对学生"求甚解"的要还应是十分苛刻的:不但题料无话不可以出题,而且不少试题抠字眼、钻牛角尖,答案又规定得死(如非对即错的"标准化"答案)。考生平时如"甚解"训练不到位,考时便难以下笔。那么,力求甚解的中小学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
一、"求甚解",使青少年儿童错过了文化量的积累的最佳时期
一个人能否"甚解"作品(课文),"甚解"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读书人的人生阅历和知识面,就中小学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儿童来说,所缺的正在此。然而,这一时期却是人生感性认识和机械性记忆力、模仿力最为发达的时期,是人生文化量的积累的黄金时段,除了少数职业文化人,就一般普通人而言,他所读的诗词歌赋、经典名章,大多就在这一时期。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从一开始就压根儿没让学生好好读(背)书。学校语文教育的起点是a、o、e,接下来便是笔划、笔顺、组词、解词、造句--不是说识字及其他对阅读载体把握的教学不重要,而是我们不应忽略对孩童文化的启蒙教育,并使其进行文化量的积累。如果能作一个统计,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六年中究竟记住了几首(篇)诗(文),同时又做了多少语文练习,我们便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失误认识得更充分些。
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已被我们抛弃殆尽的民族传统的蒙学教学方法。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必须把蒙学教材全部背得烂熟的。教师上课大多是范读、领读、监读,学生上课是认认真真读(背)书。习字,而不是没完没了做练习。这种"反刍式阅读教学的高明之处便在于--先在人生记忆、模仿的黄金时段,尽量记忆、模仿,待到日后再去慢慢地悟,分批消化,从而享用一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全面复古,然而,面对着几代人文化底子严重缺失的严峻事实,在一些故法上,我们确实应该法古人先贤--毕竟他们的经验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摸索出来的。"据近期《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报道:相同年龄的美国儿童所读书竟是中国儿童的60倍。对此,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汗颜不已。
二、"求甚解",造成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
早在二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少慢差费"的批评。让人痛心的是,这一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在阅读教学方面恐怕还不如当年。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阅读教学在力求甚解上差不多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
语文教师先是依据教参把课文拆卸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再把一个个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要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课堂上就得不厌其烦提问讲解,花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可能把那些正统的、来自于专家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即便是如此了,要想参加中考、高考,还得要进行更为艰苦的、专门的训练--把一个个的问题依据中考、高考题型题例编成一个个练习题。要知道有不少题目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应试要求的;而有些题目根本就没法理解,教师就不得不花大力气让学生背知识点,背标准答案。
这种为巩固"甚解"的训练,不但花掉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而且还占去了大多学生所有的、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这种有精读,没泛读;有课内,没课外的阅读教学,就算是每个学生最终都达到了专家的要求,"甚解"了课文,应试时考出了好成绩,但把学生束缚在课文、训练题的题料上的阅读教学,它的效率与它所消耗的人力、特别是青少年吸收积累优秀文化的宝贵年华比,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三、"求甚解",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无趣无味
"求甚解"的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是学生对课文(作品)的理解最终达到与"教参"、特别是与应试时的"标准答案"一致。而阅读本是一个极个性化的过程,对作品的理解本是因人因时而异的。"求甚解"的阅读教学人为扼杀了阅读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个体感受,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失去了对作品感悟与再创造的愉悦,而没完没了做练习则进一步把阅读教学变成了无聊的游戏和繁重的苦役。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以功利诱之、逼之),力图通过大量的、机械重复的训练强灌硬输来达到"甚解"的教学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做法。这种做法浇灭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而激不起兴趣,便养不成习惯;养不成习惯,便形不成自然;形不成自然,便形不成读书的风气。这样的教学愈用功,离教育的终极目标愈远--如果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学生视读书为畏途,一上语文课就提不起精神,离开学校后不再阅读,那么,我们开设阅读教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又何在?
力求甚解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切实际以"多快好省"培养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为出发点,结果却使得学生厌弃阅读,厌弃语文,这种违背了教情、学情的"教学"'左'倾"做法,其结局也只能是以种下龙种始,以收获跳蚤终。 | 【关闭】 |
| |